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科研 > 科研进展
合肥研究院放射性核素与环境介质的作用机理研究获进展
  文章来源: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发布时间:2014-06-18 【字号: 小  中  大   

  近期,澳门赌场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在放射性核素与环境介质的作用机理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铀矿在开采、加工以及乏燃料后期处理过程中产生大量放射性U(VI),对放射性核素在环境介质中吸附解吸、迁移转化和扩散沉降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可为放射性核素的安全处理处置提高重要的实验参数与理论支持。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澳门赌场重大项目和“973”重大研究项目等多项课题的大力支持下,等离子体所低温等离子体应用研究室王祥科研究员带领的环境与放射化学研究团队在放射性核素环境化学行为和放射性污染治理等领域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研究。系统研究了各种地质条件,如pH、离子强度、有机质、温度等对放射性核素在水-矿物表面的作用机理的影响;利用先进的光谱学技术(扩展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光谱)发现放射性核素在矿物易于形成内层表面络合物(inner-sphere surface complexes)。相关研究结果已分别发表在环境地球化学领域国际杂志《地球和宇宙化学》(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以及《环境科学与技术》(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上。 铀矿在开采、加工以及乏燃料后期处理过程中产生大量放射性U(VI),研究放射性核素在环境介质中吸附解吸、迁移转化和扩散沉降可为放射性核素的安全处理处置提高重要的实验参数与理论支持。

  在以上研究基础上,副研究员孙玉兵等研究人员采用宏观吸附、微观表征和理论模型相结合方法,从分子水平研究U(VI) 和Eu(III)在海泡石表面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碳酸盐等环境因素明显地影响放射性核素在海泡石表面的吸附,在碳酸盐和高pH条件下易于从A类型内层络合物转变为B类型内层络合物;使用多种表面络合模型(如恒容模型,扩散模型和三层模型)和光谱学技术证实在低pH和无碳酸盐条件下,U(VI)和Eu(III)与海泡石表面形成双齿共边(E2)和双齿共角(C2)两种络合物。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放射性核素U(VI) 和Eu(III) 在水-矿物界面的物理化学行为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相关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地球和宇宙化学》(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上。

  文章链接

U(VI)在海泡石表面不同作用机理示意图

在不同pH和碳酸盐条件下U(VI)在海泡石上吸附形态EXAFS图谱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澳门赌场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